5月9日,赤峰市建筑业协会十一届三次理事会会议圆满召开。中建协认证中心、中碳数字实验室首席专家董事长王海山博士作为特邀嘉宾在会上开展专题讲座。
会议邀请到赤峰市人民政府副秘书长段志国,赤峰市住建局党组书记、局长王建军,赤峰市委统战部副部长,市工商联党组书记从培智,自治区建筑业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杨晓刚,自治区工程建设协会常务副会长杨金光,自治区工程建设协会秘书长田普等领导出席会议。赤峰市住建局相关领导、各科室及中心负责人,十二个旗县区住建局相关领导,中建协认证中心代表以及全市建筑业协会全体会员单位共计312人参加会议。会议由赤峰市建筑业协会副秘书长苏振东主持。
会议审议了十一届三次理事会工作报告,表决通过了修订赤峰市建筑业协会章程(修订草案)等四项提案。
自治区工程建设协会常务副会长杨金光、自治区建筑业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杨晓刚致辞
市住建局党组书记、局长王建军讲话
赤峰市人民政府副秘书长段志国讲话
到会领导立足行业发展全局,对协会提出创新发展、深化协同的工作新期望,充分肯定绿色建造、智能建造及数字化转型带来的广阔新前景,号召全行业凝心聚力、坚定信心,共启高质量发展新征程。
赤峰市建筑业协会会长李国栋总结发言
在会议尾声,李国栋会长向参会各方致以诚挚感谢。他立足行业长远发展角度,围绕政策落实、协同创新、行业生态、人才培养等方面提出工作要求,强调紧扣政策导向推进“好房子”建设,深化创新驱动促进智能绿色转型,同时完善行业自律机制、构建人才培养体系,号召全行业凝聚共识、实干担当,共创建筑业发展新局面。
在会议第二部分,中建协认证中心、中碳数字实验室首席专家董事长王海山博士作为特邀嘉宾,开展 “好房子助力建筑业转型升级” 专题讲座。王海山博士聚焦当前建筑业发展新阶段,从政策引导、产业演进、技术赋能三个维度出发,首次系统性提出建筑业“十五五”时期转型升级的十大方向,并特别强调房屋体检制度建设在推动行业由“建造导向”向“运营导向”转型中的核心作用,为地方建筑企业高质量发展明确了目标路径。
王海山博士指出,随着房地产市场深度调整和“房屋总量达峰”趋势临近,中国城市发展正从“增量扩张”走向“存量更新”,房屋的安全性、舒适性与耐久性逐渐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政府在宏观政策层面持续发力,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住建部系列会议、财政专项资金文件均明确提出加快建立房屋体检机制、推动好房子建设,住房从“住有所居”迈向“住有优居”。
我国长期存在“重建设、轻运维”的行业顽疾。大量存量房屋进入使用后期,频繁出现结构老化、渗漏开裂、电气隐患等问题,而现行管理机制多停留在“危房鉴定”层面,缺乏常态化、周期化的检测制度。住建部已明确提出“建立房屋体检、养老、保险等制度”,构建房屋全生命周期安全保障体系,既是城市更新的技术基础,也是构建房地产长效机制的关键一环。
在房屋体检实际落地方面,王海山博士强调要“分城市、分建筑、分步骤”分类施策:针对公共建筑与高龄住宅应实行强制性体检机制,纳入财政支持或容积率补偿政策;针对一般住宅则应鼓励保险、房贷与体检结果挂钩,增强居民主动参与意愿;同时推广如无人机外墙检测等智能技术,提升效率与覆盖率。
据介绍,中建协认证中心牵头主编的中国灾害防御协会《房屋体检机构能力评价》标准,首次系统构建了从人员资质、设备能力、数据环境、检测算法到报告编制的全流程能力框架,为体检行业树立了专业化、标准化、数字化的发展基准。该标准已在碧桂园生活服务等项目开展试点,推动实现“智能检测+问题预警+维保联动”的闭环管理。
王海山博士还指出,“好房子”不只是新建,也包括把“老房子改成好房子”。房屋体检制度的建立不仅能促进建筑后评估行业发展,还将撬动房屋维保、保险、智慧运维等新兴市场,构建起贯通“建-管-养-退”的全生命周期产业链,助力建筑业实现从粗放施工向精细服务的质变转型。
在接下来的演讲中,王海山博士系统提出了以“好房子”为引领的建筑业企业十大转型升级方向:
一是城市更新。城市更新是稳投资、稳增长的关键抓手。我国今年拟发行超长期特别国债1.3万亿元,8000亿元用于更大力度支持“两重”项目建设,5000亿元用于加力扩围实施“两新”政策。地方企业应主动承接老旧小区改造、既有建筑节能升级、地下管网改造、公建提质改造等项目,推动从“建新”向“提质”转型。
二是防灾减灾与韧性城市建设。应对极端气候频发的新形势,城市生命线工程亟需系统化监测与预警能力建设。通过构建防灾减灾基础设施、强化建筑抗震性能、发展应急能源保障和数字化城市应急系统,构建具备快速响应和修复能力的韧性城市,是城市安全发展的基石。
三是建筑体检与全生命周期保障。房屋“建而不养”的问题已成为安全隐患频发的主因。推广房屋体检制度,通过设立体检标准、培养体检师队伍、推动地方立法和财政支持,逐步建立“体检-养老-保险”三位一体的建筑全生命周期管理机制,成为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制度基础。
四是绿色低碳与碳中和路径探索。建筑领域作为碳排放大户,面临节能降碳硬约束。地方企业应从绿色建材替代、建筑节能设计、BIPV建筑光伏一体化、新能源系统集成等方面入手,全面推进绿色施工与绿色运营,并积极参与碳盘查与碳资产管理,为未来绿色金融对接做好准备。
五是智能家居与人居健康融合。“好房子”不仅要“住得下”,更要“住得好”。智能家居系统和健康建筑理念日益成为市场关注焦点。企业可围绕智能照明、空气质量控制、水健康、噪声管理、恒温恒湿等维度,打造绿色智能住宅新范式,提升住宅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
六是装配式与工业化建造。面对人力成本上升和工期压缩要求,工业化、标准化、装配化建造模式正逐步成为主流。推广预制构件、C-MiC模块化体系、数字建造技术,有助于提高建造效率、降低质量风险,实现“现场施工工厂化、建造过程智能化”的目标。
七是建筑能源管理与EaaS服务。未来建筑企业不仅要“建房”,还要“管能”。王海山博士提出,EaaS(Energy as a Service)能源托管服务模式,将建筑运营与能源系统深度融合,实现用能可视、能效优化、碳排可控。通过智能热源调度、“光储直柔”技术集成等手段,建筑业将成为低碳能源服务的供给方。
八是适老化改造与全龄宜居。人口老龄化趋势日益严峻,老旧住宅缺乏无障碍、智能化、便利化设施,严重制约居民生活品质。地方企业应深耕适老化改造市场,从无障碍设计、电梯加装、助老设备集成到照护系统建设,打造老有所居、老有所安的宜居环境。
九是防渗漏治理与住宅质量提升。针对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渗漏”问题,王博士呼吁加强住宅防水工程质量标准与施工监管体系建设。推广新型防水材料研发、全过程质量可追溯、现场检测数字化、责任单位信用记录制度,是提升工程质量口碑的关键一环。
十是工程全生命周期数据服务与数字化转型。建筑行业将逐步从“经验驱动”转向“数据驱动”。BIM、数字孪生、物联网、AI等数字技术将贯穿建筑设计、施工、运营、管理全过程。地方企业应尽快补齐数字化基础设施短板,构建企业级数据平台,提升项目管理效率与客户服务水平。
王海山博士最后表示,中建协认证中心以数字化质量基础设施(标准、认证、服务、生态/D-NQI)为架构,为组织提供前瞻的标准服务,创新的技术服务和生态化的平台互动,以“一个中心,两个基地”为客户提供的全面解决方案,继续为行业提供标准研制、认证检验、人才培训、技术咨询等全链条专业服务,携手地方建筑企业共同迈向“高品质发展、高技术支撑、高附加价值”的新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