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北京中建协认证中心有限公司官网
搜索类型

产品新闻案例

新闻资讯NEWS
建筑业企业如何高质量发展?——历史背景、特征和十个最关键的问题
时间:2018-09-01 来源:本站
返回列表

最近两个月,调研走访了全国各地的几家建筑企业,包括中冶集团,中铁一局、中铁二局、中铁八局、中铁电气化局,中建八局、中建科技、中建一局发展,还有浙江建工集团、苏中建设集团、北京住总万科、陕西建工集团等企业,也有和中国建筑标准设计研究院、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成都市政设计院等单位的老朋友们有很多交流。每次和这些国内顶尖优秀企业的老总们交流都让我受益匪浅,既有宏观的视野和高度,又特别接地气。


最近国内国际的热点比较多,大家谈的最多的话题还是行业的发展。建筑业2018年上半年的增加值增速是10.5%(中国建筑业协会上半年统计报告),继续领跑国民经济各行业。


每年都叫苦,每年都两位数增长,特级企业、一级企业数量也都是两位数增长,仅在我上月走访的八家建筑企业中,合同额突破千亿的就有五家,其中中建八局2018年预计合同额会突破4000亿,产值和营收会突破2000亿元。不仅如此,利润、科技创新、人才培养、业务结构、投融资等持续优化,展望未来成长性非常好,成为行业发展当之无愧的标杆企业。


几家欢乐几家愁,当央企高歌猛进的时候,大量的中小企业陷入困境。或者更准确的说是“滞胀”,类似企业的“中等收入陷阱”,增长缺少动力。比如全国有7000多家的房屋建筑一级企业,90%以上的企业是传统模式,产品服务同质化严重,没有核心技术,没有资金积累,没有政府资源,只能靠低价中标维持生计。比如北京、上海原来的一些建筑公司,或者是中西部欠发达地区的建筑公司,原来靠吃本地的项目,日子过得很滋润,不用努力也混的不错。现在大型央企的分公司已经到了地级市,几大央企经常和地方政府开展投资开发建设一体化模式合作,有资本优势,地方政府傍大款,领导不犯错误,没风险。这样中小型企业的发展空间就被进一步挤压。另外中小型企业在技术、人才、业绩等方面也是处于劣势。


最近碧桂园等开发企业爆出的问题,也连带出一些总承包企业所面临的窘境。质量问题,安全问题,环保问题,资金链问题,一起事故可能就彻底摧毁一个经营多年的企业。再次拷问建筑业的企业家群体,后面十年如何发展?宏观面的问题,企业战略的问题,企业运营管理的问题,建筑技术创新的问题等等,既是企业关注的问题,也是地方政府和行业主管部门最为关注的问题。我们归纳了一下,就是建筑企业如何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问题。


一、什么是“高质量”发展?


高质量发展,是党中央、国务院在统筹考虑了国际国内政治经济形势所做出的重大决策,是决定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大战略选择。所谓“高质量”是与“高速度”相对应提出的,不再单纯追求经济发展的速度,而是通过技术创新,服务创新,产品创新,增加产品和服务的附加值,掌握核心技术,实现新旧动能转换,促进经济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



二、建筑企业“高质量”有哪些特征?


宏观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基础之一,就是企业高质量发展。目前世界范围内衡量企业发展质量的标准有很多,最广为人知的就是“世界500强”,很多企业把进入世界500强作为战略目标,中建股份在2017年的世界500强中位居第24位。但这个评比的主要指标还是规模,有某国际知名学者调侃,“世界500强”应该改为“世界500大”。从这个角度来看,中建股份已经是世界第一大建筑公司了。我们绝对自信的说我们取得了巨大的进步,但是我们在很多方面还不够强,比如绿色建筑技术,建筑及土木工程装备制造,建筑材料研发及制造,室内空气质量检测及认证等。


我们换个角度来看,提出一个问题:就是什么建筑是最好的建筑?就像我们问什么是最好的汽车,最好的手表一样。目前公认的最好的建筑标准,就是德国DGNB(德国可持续发展建筑委员会)的可持续建筑标准,咱们国家目前还没有研发出这样的标准,标准的落后导致产品的落后。这当然不仅仅是建筑企业的问题,更大的责任应该在我们这些搞标准和认证的机构。但是建筑企业应该是主体,也就是说最好的建筑企业,至少有一个不可缺少的评价指标,就是能够造出最好的建筑。试想一下,一个不具备设计和制造绿色建筑能力的建筑企业,很难说自己能够“高质量”发展。当然还有很多维度来衡量什么是高质量的建筑企业。比如一个建筑企业没有获得过"鲁班奖",产品的质量就没法说有多好,这就是建筑业内人士的共识。


当今世界变化快,不确定性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大。大部分建筑企业在改革开放40年大规模建设的红利下,发展快,规模大,在国民经济的任何一个行业,年产值百亿都是大公司,上千亿绝对是龙头企业,但是建筑业100亿的公司目前不算大。大而不强,在变化的环境下,经济下行时非常有可能成为致命短板。


缺少核心技术也是大多数建筑公司所面临的窘境。像其他行业一样,发展到今天,我们面临的竞争对手已经不仅仅是国内的企业,甚至不仅仅是原来的同行。中国加入WTO之后,可以说至今没有开放的市场就是建筑业,除了部分专业承包商,设备材料供应商以外,你在国内几乎找不到一家国外的总承包企业,由于独特的资质管理和招投标市场管理,外资公司除了和中资公司联合总承包,几乎没有机会参与市场竞争。这给中国本土建筑企业带来了巨大福利,同时由于缺少高质量的竞争,导致中小型建筑企业无意创新,陷入低价竞争的怪圈,一方面导致市场高质量产品供应匮乏,甚至建筑质量问题频发,另一方面建筑企业盈利水平低,竞争力弱。而像中国建筑,中国中铁,中国中冶等大型企业,响应国家政策,较早得进行了国际化,走出去参与国际市场竞争,不仅占领了市场,同时带来经营理念的变化和核心技术的创新。也就是说,实现了高质量发展。


我们可以简单的归纳,建筑企业高质量发展的特征,至少要有高质量的产品和服务,要有核心技术,盈利能力强,人才培养环境好,国际化,履行社会责任,绿色发展等基本特征,还有就是经营模式的创新,以往建筑企业是接活、干活、走人,再去接下一个项目,而现在要进行项目运营甚至城市运营,因为从理论上讲,工程总有干完的时候。


三、建筑业企业必须选择高质量发展的宏观背景


这是一个很大的题目,大到像“经济如何实现高质量发展”一样。我在北大国发院读博士的这三年以来,有更多的机会从宏观经济层面来进行学习和思考,也对世界建筑业发展进行了一些初步梳理和研究,包括世界各国的建筑业治理模式,政府监管法律等。比如德国的法律规定,建筑物在立项审批前,就必须制定出建筑物拆除和垃圾处理的方案,才允许开工建设。新加坡的政府住房“组屋”体系,和独特的青年人就业积分制度,使其国内结婚的年轻人,在五年内能够依靠小两口自己的收入拥有两居室的房子。美国新建住宅(六层以下公寓和别墅)的绝大部分是木结构房子,而在中国96%以上是混凝土结构。混凝土结构最大的问题是消耗的水泥生产过程能耗高,不低碳;再有就是在建筑物使用寿命到期时如何降解的问题。我们大多数人会认为中国缺少森林资源而不发展木结构建筑,事实可能和我们的认知完全不一样。在2016年中欧建筑工业化论坛上,我邀请了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的副院长、北大国家能源安全中心主任许晋涛教授做了一个演讲,他是国际知名的林业专家,在完整的给我们介绍了中国的林业资源分布和发展情况后,又介绍了美国林业发展和开发的案例,他提出大力发展装配式木结构建筑(在中国多低层建筑发展木结构是完全可行的),不仅不会导致森林面积减少,而且可以通过科学的开发利用,用创造的利润反哺林业,实现林业和建筑业的高质量发展。著名经济学家周其仁教授,也曾经带着学生深入大兴安岭林区半年之久,来调查“一次性筷子”的问题,是否大家使用一次性筷子,一分钟就导致一个足球场面积的森林消失?真实的情况是,制造一次性筷子所用的速生杨,成材后不砍伐,会导致树下面地表生态结构恶化,大自然都是通过森林大火等方式进行自我调节。在我们国家对一次性筷子采取了限制性政策措施后,几十万人不能从事这个行业,而这个产业基本完整转移到了俄罗斯。


在改革开放初期,甚至到了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中国建筑业学习的标杆企业都是欧洲、日本甚至是韩国的企业。中建一局和德国霍尔兹曼联合承包的北京凯宾斯基饭店(燕莎友谊商城),是现在路过北京东三环时看到的经典建筑,外挂板是混凝土PC预制板,看起来依然如故没有褪色,竣工快30年了,燕莎友谊商城6层办公室的灯还从来没有换过,这让我们中建协认证中心做公共建筑能源管理的研究人员感慨不已。就是这样一家世界知名的公司在1998年倒闭了,不是死在主营业务上,而是死在了房地产业务上。公司战略出了问题,在东德囤积了大量土地,由于经济下滑导致资金链断裂。80年代,我们中国企业在海外市场遇到最多的竞争对手是日本大成,韩国现代等承包商。现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这些企业都不见踪迹了,不是他们没有技术,是没有人了。就是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人的收入到达一定程度,就没有人再愿意当建筑工人了。所以这些企业在ENR国际承包商225强中逐渐淡出,中国企业不断增加。而我们国家也面临同样的问题,人口红利逐渐消失,我们看到很多低端制造业已经大量的从中国迁往越南、泰国等地,建筑业“用工荒”只能越来越严重,这些事我们不考虑不行,也就理解了为什么国家要大力发展装配式建筑了,而对装配式建筑的种种非议,比如对装配式建筑是否抗震等问题的过度担心,暴露了我们很多人还不太了解技术,这些都是我们行业转型必须面对的挑战,也必须咬牙迈过去的坎。



图丨中建一局和德国霍尔兹曼联合承包的北京凯宾斯基饭店(燕莎友谊商城)。


仅就房屋建筑市场而言,特级资质企业到2018年已经突破700家,一级企业接近7000家,二级及以下企业80000多家,还有数十万家甚至上百万家不需要资质的建材生产等建筑相关服务的企业,同质化竞争直接导致利润空间不断被挤压,虽然国家和地方政府三令五申要杜绝低价中标,然而多年粗放发展的市场环境不利于高质量发展,几乎所有的建筑企业每年都会花费大量的资源去清欠,打官司,仲裁,老的欠款要回来,新的欠款又产生,恶性循环的甲乙方关系和不诚信的营商环境对所有相关方都产生了巨大的伤害,甲方总想着乙方会骗他,乙方无论报多低的价格甲方都会再砍一刀,优质优价难以广泛推广。


还有铁路建设市场,虽然我们的高铁成套技术发展迅速,高铁运营总里程数全世界第一,然而令人惋惜的是大部分参与铁路建设的大企业都是不盈利的,因此我们会看到铁路建设的中字头大企业的未来发展战略都将房屋建筑、市政、地产、投资等作为主营业务之一,甚至现在铁路工程在这些大企业的营收占比已经在30%以下了,这些企业不得不通过其他业务来补贴铁路业务的亏空。当然,铁路建设这个产业链也有盈利的,就是装备制造、电气化、运营服务等板块具有很好的盈利空间和成长性,处于“微笑曲线”高点。


我们必须在晴天的时候修屋顶,雨来了才不至于没地住。供给侧改革,就是要加大高质量产品和服务的供给。在世界各国的所有行业中,统计前500个行业,在接近一半的行业里,中国生产的产品销售量是排第一的,但是我们的利润很低。整体出口商品质量溢价率在平均线以下。整个建筑行业(含建材生产)碳排放占全国的48%,而中国的碳排放占全球的20%,消耗大量资源、人力和物力,中国人是世界上最勤奋的,也是最累的,产品技术含量低附加值就低,品牌不强则不能高质量发展。建筑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也是经济运行的晴雨表,在高质量发展大的宏观背景下,阵痛难以避免,注定会有很多企业倒下,也注定有很多企业涅槃重生。


四、建筑业高质量发展的十大议题


“议题”一词是指事项,或泛指普遍关注的事儿。以下十件事,就是建筑业高质量发展都关注的事,每年我会总结一年来的各种变化,在年会上发布,一己之见,仅供参考。


01工程质量

复杂问题简单化就是智慧。7年前我到上海七建,他们确定的战略是每个工程都创优,鲁班奖没那么多名额就创省优,当时很多人不理解,但他们做到了,现在有高质量需求的顾客会找他们,就像有人会买奔驰汽车,也有人买大众一样。



图丨上海七建承建的中国博览会会展中心是目前世界最大的建筑单体和会展综合体。


02绿色建筑

习大大说“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绿色健康建筑的发展是大势所趋,现在一流的房地产商已经非常重视绿色健康建筑,比如远洋地产就投资了世界著名的“WELL”健康建筑认证公司。人一生的绝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建筑空间里面度过的,不关注绿色健康建筑建造技术的公司没有未来。我的博士论文本来计划写《绿色金融与绿色建筑的不匹配性研究》,已经完成了文献综述,后来因为国内缺少足够的案例和数据换了题目。绿色建筑的更新和改造未来也是万亿级市场。中建协认证中心与中欧云建等科技公司已经开发了绿色建筑节能监测平台,并得到了欧洲投资银行等机构的采信与认可,可以为企业提供相关技术与资金支持,推动绿色发展。



图丨中建协认证中心董事长王海山、总经理王丽一行应邀访问了欧洲投资银行(EIB)总部。


03企业资质

虽然企业资质在逐年减少,但迄今为止,中国特色的建筑业资质管理还没有更好的治理机制来有效替代,在“放管服”的政策环境下,如果盲目大规模取消一定会导致建筑市场大乱。因此取得各种资质,就是进入任何市场的准入证这件事,估计十年内不会有变化。陕西建工集团(含下属9家子公司)已经拿了14个特级,2017年底产值突破1000亿大关,资质战略功不可没。而五大央企包括其集团子公司,目前已经出现了很多一家公司拥有最多4个特级资质的企业。资质代表了准入,而要具备某项资质需要人员、业绩以及相关技术作为支撑,某种程度上代表了建筑企业的综合实力。



图丨中建协认证中心为陕西建工集团进行标准化相关培训。


04装配式建筑

近三年从中央到地方密集出台的各类政策摞起来有一尺多高了。到2025年,装配式建筑要占到总量的30%,保守估计6万亿的市场规模。未来5年至少有1000家工厂新建,10000家以上的上下游配套服务企业。大多数传统建筑企业不具备做装配式建筑的能力,包括资金、技术、管理团队和产业工人。装配式建筑的发展会导致产业集中度提高,会进一步向大企业集中,中建科技集团在成立第三年,依靠装配式建筑带动EPC总承包模式,合同额就超过了1000亿,明年全自动无人工厂就会落成。而大多数企业需要在产业工人培训,大型构件运输安装,连接件和内装等配套服务方面发力。



图丨2016年11月21日,首届“中欧建筑工业化论坛”在京召开。


装配式建筑对信息化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信息化技术在建筑业有两大领域应用,一是管理信息化的ERP系统,二就是工程设计制造的BIM系统。上海宝冶集团在上海迪士尼项目的BIM应用是过去十年以来最经典案例之一,中国工程建设检验检测认证联盟为上海中心等工程项目在今年7月3日颁发了第一批中国BIM认证证书,标志着建筑业BIM迈上了新台阶。对更多的企业来说,还需要真做,加大投入,而不是摆摆样子。


05“一带一路”

全球化进程不会因为个别国家的反对就会停止,建筑业全球化正在快速推进。这个趋势反应在中国建筑业快速发展进行的投资拉动,以及中国建造标准快速发展与欧盟、美国等国家进一步融合,以及国内建筑市场增幅收窄直到有一天会下滑,就像美国、欧洲和日本一样,总会有一天没那么多房子要造了,走出去就是必然的了。所以“一带一路”和国际化是建筑业企业的战略发展必答题。中建协认证中心自2014年起,受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UNIDO)、商务部中国国际经济技术交流中心、中国建筑业协会三方委托,承办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UNIDO)中国建筑业企业社会责任(CSR)项目,项目一期成果已于2017年完成验收,并被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评为该组织成立50周年以来最具影响力的项目之一,目前项目已顺利开展第二阶段研究工作,未来项目成果将用于帮助中国建筑业企业提供社会责任咨询、评价、培训及报告编制等工作中。




图丨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UNIDO)总干事李勇先生与项目组主要领导合影。


06人才培养

未来建筑业最缺的是什么人?第一缺的就是职业化的项目经理,第二缺的就是装配式建筑工厂管理人才,第三缺的是懂绿色建筑和中国传统文化的设计师,当然还有大量的产业工人。AI人工智能等发展对建筑业的冲击十年内并不明显,机器人也不会替代掉很多工作岗位。按照德国工业4.0的产业模式来看中国建筑业的人才培养,我们需要大的投入和改变,中建协认证中心与清华大学继续教育学院等单位战略合作,研究未来的建筑业人才培养和发展。



图丨中冶集团2017年项目经理专项培训项目中,王海山董事长受中冶集团邀请做主旨培训。


07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不仅仅是一种理念,当然首先是一种理念。包括“经济、社会、环境”等诸多方面,中建协认证中心已经在国内颁发了首张ISO 20121大型活动可持续性管理体系认证证书。发达国家在可持续发展理念、标准在城市规划、建筑设计、城市运营管理等方面已经有成功的经验,建筑业企业在中国全面消费升级,大规模环境治理方面大有可为。比如北京建工集团十年前投资的北京建工环境修复公司,在土壤治理方面市场占有率高达70%,垃圾处理、特色小镇经营等都是可持续发展带来的新经济增长点。



图丨中建协认证中心专家团队参加“北京冬奥组委可持续性管理体系内审员首次集中培训”。


08管理体系

企业有了战略,就要有好的管理体系与之配套。我们从90年代初开始做ISO 9001认证,目前建筑业企业认证超过30000家,在各行业中排第一。2010年住建部与认监委联合发文,正式推出工程建设施工企业质量管理规范(GB/T 50430)认证,对保证和提升工程质量,推动建筑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高质量发展必须采用高标准,原来的管理体系是“保底线”,现在我们按照国家总体部署,制定了《建筑业企业卓越质量管理体系 要求》标准,这个是“拉高线”,将所有日常管理与体系进行本质融合和升级,管理体系升级才能促进高质量发展。



图丨中建协认证中心2018年第一季度审核员培训合影。


09并购与重组

我们通过研究成功跃过“中等收入陷阱”的13个发达国家,处于中国现有发展阶段时,几乎各个行业企业都广泛存在“小、散、乱”的局面,建筑业尤其如此。我的博士导师,中国建材集团董事长宋志平教授说,未来20年中国各行业都会进行长时间大规模的并购与重组。我今年五月份去调研了中建协认证中心的认证客户——四川晟茂建设集团,房建特级资质,年产值约40亿,被中信国安集团收购51%股权,现在更名为中信国安建设集团。中信为何收购这家四川的企业呢?因为这家企业的确是优质资产,一是创始团队和管理层具有企业家精神,二是公司管理标准化、信息化程度高。三是项目合伙人制具有领先性。四是自有产业工人培训体系健全。这些特征使晟茂具备了高质量发展的潜质。



图丨王海山与宋志平、王石等专家合影。


10建筑业产业集群

我的博士第一导师北大国发院张晓波教授,是康奈尔大学应用经济与管理学博士,是研究产业集群的著名经济学家。得益于张老师的教诲,我对产业集群有了一些初步的学习和研究。相对于其他发展较早的制造业产业集群而言,建筑业似乎还没有形成真正的产业集群。建筑业产业集群,应集中建筑科技,研发,规划设计,装备制造,建材生产与展览,装配式建筑工厂,产业工人培训与实习,设备维护与租赁等诸多功能。以前的建筑施工企业多数都是轻资产,各要素资源对于产业集群的产生和发展都不具备条件,现在国家建筑产业现代化的政策导向,建筑业企业转型升级高质量发展的内在需求,都会加速这一过程。原有的建筑之乡,国家住宅产业化基地等,都是具备建立和发展产业集群基础的地区。对于大多数的建筑企业而言,抱团取暖是最好的选择。


高质量发展是我们的国家和民族发展到今天的一个历史选择,建筑业企业历经风雨,不畏挑战,为改革开放和国家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我们9月19日-21日论道西湖,行业内的著名企业领导和专家汇聚一堂,期待你的到来,共话建筑业高质量发展!

关于中心
中心介绍
30周年大事记
组织机构
中心文化
核心优势
发展历程
资质证书
新闻资讯
公司新闻
通知公告
行业新闻
社会责任评价证书查询
产品与服务
全部产品
线上培训
公开文件
公开披露信息
产品公开文件
行业报告
认证申请
案例展示
30周年专区
案例展示
25周年专区
标杆分享
团队展示
专家展示
优秀审核员
联系我们
联系方式
招聘信息
在线留言
友情链接
版权所有 © 北京中建协认证中心有限公司         ICP09066691
返回上一页

总部电话: (86)010-64750088


中建协认证中心
官方服务号

中建协认证中心
官方订阅号
点击回到页面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