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四十年风雨兼程——建筑业认证认可发展历程
无论哪个行业或哪个领域,在质量管理方面采用国际通用的语言,才能在国际市场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运用认证认可等国际通行的管理手段,加强认证技术储备,以适应建筑业认证市场的潜在需求,突破政策、技术、市场以及行政条块的“壁垒”,促进建筑业认证与行业同步发展是全行业各领域质量提升的重要组成部分。
目前公认的近代认证制度起源于19世纪下叶的英国。1903年第一个通过认证的产品是钢轨,使用的第一个认证标志是“风筝”标志。风筝标志开创了国家认证制度的先河,此后,各国开始了在政府领导下开展认证工作的规范性活动,认证制度日益成熟。
图丨“风筝”标志开创了认证认可事业的先河
在我国,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是经济社会发生翻天覆地变化的起点,也是建筑业不断发展壮大并取得辉煌成就的开始。1978年9月,我国加入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开始了解认证认可是国际通行的质量监督制度。通过对国际认证认可制度的研究,认识到认证是对质量安全进行评价、监督、管理的有效手段,也是各国实施标准的有力措施。1981年,我国加入国际电子元器件认证组织并成立了中国第一个认证机构——中国电子元器件质量认证委员会(QCCECC),开始认证试点工作。
1991年5月,国务院发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认证管理条例》,全面规定了认证的宗旨、性质、组织管理、认证条件和程序、认证机构、罚则等,表明我国的质量认证工作由试点进入了全面推行的新阶段。1992年10月,原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按照等同采用的原则发布了GB/T 19000质量管理体系系列标准,并在全国范围内进行宣传贯彻。这无疑推进了企业质量管理工作,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总结建筑业认证认可工作,可以将其划分为三个阶段:
(一)ISO 9000系列标准在建筑业贯标试点阶段
为了在工程建设领域推行GB/T 19000-ISO 9000质量管理体系系列标准,建立健全企业质量体系,以科学的管理手段提高我国建筑业工程质量总体水平,增强企业自身竞争能力,1994年4月,原建设部建设监理司在上海召开了贯彻GB/T 19000《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系列标准试点企业座谈会,确立了14家建筑施工企业作为首批贯标试点单位,由原中建协质量体系认证中心(改制后简称为“中建协认证中心”)牵头实施。这次座谈会标志着建设领域推行GB/T 19000系列标准,开展认证工作进入实施状态,引导工程施工企业应用《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系列标准,按国际惯例建立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体系,推动建筑业认证在全国范围内逐步开展。这十四家中国首批贯标的企业为(原名称简称):石油管道局二公司、浙江省二建公司、北京三建、北京市住宅四公司、天津市二建公司、上海市隧道工程公司、上海市一建公司、上海市电力建设公司、南京化学建设工程公司、安徽省二建公司、河南省六建公司、中建一局四公司、中建二局一公司、中建三局一公司。
图丨原建设部关于成立原中建协质量体系认证中心的批复
1995年12月,为了进一步在工程建设领域内推行GB/T 19000-ISO 9000质量管理体系系列标准,在总结第一批贯标试点企业的做法和经验的基础上,原建设部建筑业司批准再次确定了50家企业作为建设部第二批贯标试点单位(1996年4月增补了5家企业)。1996年1月5日,受原建设部建筑业司委托,原中建协质量体系认证中心组织召开总结第一批贯标试点运行情况和部署第二批贯标试点会议,从此在全国建筑业掀起贯标浪潮。
1997年4月,原建设部发布《关于建筑企业贯彻ISO 9000-GB/T 19000系列标准的指导意见》(建管〔1997〕第14号),指出实施ISO 9000系列标准是贯彻国家《质量振兴纲要》,提高建设工程质量的重要措施。并就存在的问题提出了8条指导意见,政策性地引导建筑业企业实事求是、积极稳妥、循序渐进地推进贯标认证工作的开展。
1997年10月,原建设部建筑业司质量管理处会同原中国质量体系认证机构国家认可委员会(CNACR),联合对通过ISO 9000认证的248家建筑业企业(截止到1997年3月)进行了调研,对之前几年建筑业认证进行总结。调研报告肯定了中国建筑业企业推行贯标认证所取得的成效,同时也指出了后续的发展方向。至此,建筑业企业贯标认证在原建设部的推动下初步完成了前期的试点摸索阶段,开始稳步进入全面推行的发展时期。
(二)ISO 9000系列标准与其他管理体系标准全面推行阶段
ISO 9000系列标准在建筑施工企业中的贯彻,为建筑企业提高工程质量和管理水平提供了一次难得的机遇。随着质量管理体系在建筑业领域的贯标试点推广,建筑业企业逐渐拓展标准应用领域,包括环境管理体系、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等在内的多元管理体系认证得到深入的运用,有效提高了企业管理水平。
1997年4月,原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将ISO 14000环境管理体系系列标准中已颁布的前5项标准等同转化为我国国家标准。5月27日中国环境管理体系认证指导委员会正式成立,我国推行ISO 14000系列标准工作正式开始。2000年11月,我国首批12家环境管理体系认证机构经过审核评定获得了正式认可证书,环境管理体系认证全面展开。
建筑行业当年属于高危行业,生产安全事故易多发,且重大事故多,如何有效减少安全生产事故和降低建筑施工过程中的健康损害,是建筑业亟待解决的大问题。2001年11月,原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颁布了GB/T 28001-2001《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 规范》,结合我国多年来积累的宝贵安全生产管理经验和逐步完善的法律法规,以及企业实施ISO 9000系列标准取得的成果,自此为各行业职业健康安全问题找到了一条行之有效的规范之路。
质量管理体系、环境管理体系和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的多体系认证,已经成为建筑业企业贯标认证最常选用的认证形式,标志着中国建筑业企业在注重自身质量管理的同时,也积极关注环境和职业健康安全等方面的问题,推动了企业和社会的共同进步。
(三)建筑业迈向专业化、增值化、国际化认证阶段
随着认证在建筑领域的运用以及“大质量”概念范围的拓宽,国家、消费者、企业对从建筑过程涉及到的产品构件、工程项目、建筑物服务全过程都有了日益清晰的要求。近三年以来,我国各级政府与建筑业主管部门相继颁布有关认证认可推动建筑业质量提升、技术创新、绿色发展等重要文件,帮助建筑业“走出去”,用“中国建造”体现大国担当。
2015年3月,中国向世界发布《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明确将认证认可列入合作重点,提出沿线国家加强认证认可双多边合作,提高贸易自由化便利化水平。
2016年9月27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大力发展装配式建筑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6〕71号),发展装配式建筑是建造方式的重大变革,是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新型城镇化发展的重要举措。主要包括:健全标准规范体系、创新装配式建筑设计、优化部品部件生产、提升装配施工水平、推进建筑全装修、推广绿色建材、推行工程总承包、确保工程质量安全。
2017年2月21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促进建筑业持续健康发展的意见》(国办发〔2017〕19号),提出要深化建筑业简政放权改革、完善工程建设组织模式、加强工程质量安全管理、优化建筑市场环境、提高从业人员素质、推进建筑产业现代化、加快建筑业企业“走出去”等。
2017年3月1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发布关于印发《建筑节能与绿色建筑发展“十三五”规划的通知》(建科〔2017〕53号),推进建筑节能和绿色建筑发展,对于建设节能低碳、绿色生态、集约高效的建筑用能体系,推动住房城乡建设领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现绿色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战略意义。
2017年6月9日,原国家质检总局、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国家认监委在京联合主办以“认证认可助力质量提升——认可,在建筑工程与环境中传递信任”为主题的“世界认可日”活动。国家认监委与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正式签署《全面推进住房城乡建设领域认证认可发展的战略合作协议》。
图丨2017年“第十届世界认可日”活动现场
2017年12月28日,原国家质检总局、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认监委与国家标准委联合发布《关于推动绿色建材产品标准、认证、标识工作的指导意见》(国质检认联〔2017〕544号),健全绿色建材市场体系,增加绿色建材产品供给,提升绿色建材产品质量,推动建材工业和建筑业转型升级,现就推动绿色建材产品标准、认证、标识工作。
2018年1月17日,国务院发布《关于加强质量认证体系建设促进全面质量管理的意见》(国发〔2018〕3号),明确指出质量认证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加强质量管理、提高市场效率的基础性制度。要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运用国际先进质量管理标准和方法,强化全面质量管理,全面提高产品、工程和服务质量,显著增强我国经济质量优势,推动经济发展进入质量时代。
二、四十年铸就辉煌——建筑业认证认可发展现状
自改革开放以来,历经40年,中国建筑业认证认可取得了长足发展。至今,已经发展形成建筑业管理体系认证、建筑业服务认证、绿色建筑认证及建筑业产品认证等多元认证体系,这些认证共同推动了建筑业向高质量可持续发展。
(一)建筑业管理体系认证
1. 建筑业质量管理体系认证
自1994年中建协认证中心成立,原建设部在建筑领域实施ISO 9000贯标试点以来,行业内的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发展迅速。2007年10月23日原建设部和原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联合发布针对我国工程建设施工企业贯彻质量管理体系的国家标准《工程建设施工企业质量管理规范》(GB/T 50430-2007)。该标准由中国建筑业协会、中建协认证中心等单位主编。
图丨中建协认证中心参与主编的国家标准《工程建设施工企业质量管理规范》(GB/T 50430-2007)
为进一步提高建筑施工企业质量管理水平,满足建筑施工领域质量管理工作专业性强的需求,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与中国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简称“国家认监委”)决定自2010年8月1日起在建筑施工领域质量管理体系认证中应用《工程建设施工企业质量管理规范》(GB/T 50430-2007),该标准的出台标志着中国的认证朝着专业化、本土化、行业化等多元方向发展,也标志着建筑业企业逐步从单一的管理体系认证到专业领域深化认证的方向前进,对于中国建筑施工领域的认证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2016年该标准修编。2017年新版标准正式发布。
根据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委员会(CNAS)发布的2018年认证机构认可年报(6月)显示,涉及建设领域的质量管理体系认证证书共计38733张,其中进行工程建筑施工企业质量管理体系认证的32053张。
2. 建筑业环境管理体系认证
建筑行业企业多涉及项目施工,建设工程用设备机械较多,于周边环境往往带来空气、噪声、粉尘等环境改变影响,所以建筑行业实施环境管理体系认证非常必要。根据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委员会(CNAS)发布的2018年认证机构认可年报(6月)显示,涉及建设领域的环境管理体系认证证书共计32774张。
3. 建筑业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认证
为有效推动我国职业健康安全及卫生管理工作,提高企业职业健康安全管理水平,降低安全风险因素,降低生产成本,并使企业管理模式符合国际通行的惯例,促进国际贸易及提高企业的综合形象,原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于2001年11月12日发布了《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 规范》GB/T 28001-2001;12月20日,原国家经贸委以第30号令的形式发布了《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体系指导意见》和《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体系审核规范》作为国内建立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并通过认证的准则。根据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委员会(CNAS)发布的2018年认证机构认可年报(6月)显示,涉及建设领域的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认证证书共计32216张。
4. 建筑业适用的国推认证制度——能源管理体系认证
能源管理体系建设是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关于建设“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社会”要求的产物。2012年12月31日,我国颁布了《能源管理体系 要求》GB/T 23331-2012/ISO 50001:2011,并于2013年10月1日正式实施。该标准借鉴了质量管理体系、环境管理体系的成功模式,结合能源管理的特点和特殊要求,运用系统管理和全过程的理念,采用国际通行的管理模式,将管理和节能技术相融合,通过指导组织确定有效的能源管理体系要素和过程,帮助组织实现能源方针和目标,提高组织能源管理效率和水平。中建协认证中心参与主编了《能源管理体系 热力生产和供应行业认证要求》等标准。
(二)建筑行业的服务认证
目前,中国已经全面进入“服务经济”时代,服务的内涵已不仅限于传统服务行业,建筑业企业同样也具备服务的特性,以强化市场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树立百年品牌,因此服务认证也适用于并已经扩展到了建筑行业。上海市在国内率先开展“上海品牌”认证工作,设立上海品牌国际认证联盟,中建协认证中心成为联盟首批14家成员单位之一,专门负责参与“上海品牌”先进性标准编制以及现场评审工作,负责编制的《建设工程服务规范》、《市政工程设计服务规范》、《核电工程设计服务规范》、《核工业工程设计服务规范》四项标准全部通过审议,五家建筑业企业获得首批认证证书,具有非常重要的时代意义,他们分别是:中国建筑第八工程局有限公司、上海建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上海核工程研究设计院有限公司、国核工程有限公司和上海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集团)有限公司。
图丨“上海品牌”认证首批获证企业颁证仪式
建筑信息模型(BIM),作为建筑工业化进程中企业应用的最重要工具之一,在提高企业生产效率、节约成本和缩短工程工期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为把国内外BIM领域先进理念和技术与中国的工程建设实践结合起来,通过围绕BIM以及相关技术领域的认证来规范技术体系,推动中国BIM技术与项目可高质量发展,工程项目建筑信息模型服务认证与建筑信息模型应用软件评价应运而生,截至目前,已经有近40家优秀BIM企业获得了中建协认证中心颁发的相应级别的认证或评价证书。
(三) 建筑行业的产品认证
用于建筑工程的建筑类产品是建筑中的功能单元,也是构成建筑工程的基础。要提高建筑工程质量、性能与品质,应从根本上提高建筑类产品的质量与科技含量,提高建筑类产品的标准化、工业化水平。因此建立建筑领域的产品质量认证制度,对改善住宅和建筑工程的质量、性能与品质,有效地引导建筑类产品及其生产企业走标准化、集成化、工业化的发展方向,促进我国建筑行业的技术进步、加快相关产业发展的现代化水平,提升我国建筑类产品在国内、外市场的竞争力,都将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1、自愿性产品认证
建筑业的产品涉及多个领域,如化工类产品、建材产品、金属材料及金属制品、机械设备及零部件等,认证产品类别非常之多。
2、强制性产品认证
建筑业涉及到的产品,如为国家强制性认证要求的产品,则依据要求进行强制性产品认证。其中最常见的是施工用到的电线电缆、溶剂型木器涂料、电动工具、混凝土防冻剂等,均需要进行强制性产品认证。
3、国推认证制度
在国推认证制度中,建筑领域的产品如涉及低碳产品、节能产品、光伏产品等,依据国推认证制度实施认证。
(四)建筑行业的多元认证及评价体系
建筑业企业获得质量、环境和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证书在各行业中位居前列。截至2017年,建筑行业相继颁布国家、行业和地方标准7000余项,有600多家建筑业检验检测认证机构获得认可,获认可的相关认证证书超过11万张,覆盖近4万家建筑业企业。通过一系列标准的导入、实践与认证实施,建筑业企业在企业管理、产品质量、服务水平、市场竞争力、品牌影响等方面均取得了不同程度的提升,企业社会责任认知也日益深化。
认证在建筑行业整体发展良好,认证范围逐步加大,已经形成了包括管理体系认证、服务认证、产品认证三大领域全覆盖的良好局面,建筑行业的认证体系日益完善与健全。此外,建筑业积极对标外部经验,立足本土优势,发挥国际视野,吸收引进国际先进认证或评价技术,积极研发适合自身特点的认证评价技术体系。
1、具备行业特色与“升级版”属性的联盟认证
2017年11月20日,国家认监委发布《关于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升级版的实施意见》(国认可〔2017〕137号),就在全国范围内开展“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升级版”指出了明确的方向,其中建筑业有《建筑业企业 卓越质量管理体系 要求及实施指南》以及《建筑行业 装配式建筑企业质量管理体系 要求》等具备建筑业特色的升级版分级认证标准,在建筑业优秀企业试点过程中反映出了非常好的效果,获得了国家认监委和住建部等主管部门的大力支持。2015年12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国家认监委相关领导共同见证了中国工程建设检验检测认证联盟成立仪式,该联盟是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在国家认监委的支持下,积极落实《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中央编办、质检总局关于整合检验检测认证机构的实施意见》的要求,整合归口指导的国家级建筑工程检验检测认证机构,推动中国建筑标准设计研究院、中建协认证中心等单位发起成立的。联盟基于高起点、高标准、高品质的准则推动质量认证的应用与发展,以认证激发工程建设质量提升动能,提升行业能力和管理水平,促进建筑业技术创新和转型升级,实现高质量发展,以“专业化提升、规模化整合、市场化运营、国际化发展”为目标,为建筑业认证提供更好的选择。
图丨建筑业企业卓越质量管理体系认证相关结果
2018年11月13日,首届中国工程建设检验检测认证大会在北京顺利召开。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认证监管司副司长潘丽芬,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标准定额司副司长韩爱兴,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冶建筑研究总院有限公司董事长岳清瑞,原住建部总经济师、中国房地产业协会副会长冯俊,中国工程建设检验检测认证联盟理事长、中国建设科技集团副总裁孙英,中建协认证中心董事长王海山、总经理王丽等领导出席会议。政府领导、行业协会、工程建设领域专业认证和检验检测机构、优秀建筑业开发和施工企业、高校及科研院所等近400位代表参加会议。会上向行业优秀企业颁发了首批联盟认证证书,通过国内首批联盟认证的部分企业有:中铁一局集团有限公司、中铁二局集团有限公司(中铁二局建设有限公司)、中铁电气化局集团有限公司、中国机械工业建设集团有限公司、云南建投第四建设有限公司、中铁八局集团有限公司、中建三局第二建设工程有限公司,中国十五冶金建设集团有限公司、山西四建集团有限公司、浙江省二建建设集团有限公司、北京燕化天钲建筑工程有限责任公司。上述企业在两部委领导的见证下获得了中建协认证中心颁发的首批卓越质量管理体系认证联盟证书或建筑业企业社会责任认证联盟证书。耗时两年、凝聚了多方实践经验、具备行业特色和升级版属性的联盟认证最终帮助获证企业管理提升、质量提升和绩效提升,政府推动的联盟认证证书未来将帮助更多优秀企业在市场采信和“走出去”的过程中具备行业背书的竞争优势。
图丨首届中国工程建设检验检测认证大会向首批通过联盟认证的企业颁发证书
2、建筑业认证助力“一带一路”建设
2017年5月14日至15日,中国在北京主办“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原质检总局与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乌克兰和阿塞拜疆相关国家和组织签署标准、计量、认证认可等国家质量技术基础领域合作协议;与俄罗斯、白俄罗斯、塞尔维亚、蒙古国、柬埔寨、马来西亚、哈萨克斯坦、埃塞俄比亚、希腊、瑞士、土耳其等国有关部门签署关于加强标准合作,助推“一带一路”建设联合倡议。
“一带一路”项目以基础设施建设作为抓手,倡导区域经济的整合,希望在政策沟通、道路连通、贸易畅通、货币流通、民心相通的基础之上来建立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跟责任共同体。中国建筑业企业在“一带一路”倡议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走出去”的不仅是优秀的中国建筑业企业,高质量的工程项目和技术等硬实力,还有中国工程建设标准与社会责任等软实力。
2013年,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UNIDO)和中国建筑业协会开展了首个中国建筑业推进企业社会责任管理的国际项目——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UNIDO)中国建筑业企业社会责任(CSR)项目,由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提供资金和技术支持,商务部中国国际经济技术交流中心与中国建筑业协会共同合作,中建协认证中心承办。项目一期历时四年,取得的《建筑业企业社会责任评价标准》、《建筑业企业社会责任初级读本》、《中国建筑业企业社会责任蓝皮书》、《企业社会责任经典案例集及评价报告》等重要成果被评为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成立50年以来最具影响力的50个项目成果之一,2018年12月,中国建筑业协会正式发布中建协认证中心等单位主编的团体标准《建筑业企业社会责任评价标准》(T/CCIAT 0002-2018),并发布《建筑业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倡议书》,以标准发布为契机,大力号召中国建筑业企业积极履行社会责任。目前项目二期实施方案正式确定,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将持续对中建协认证中心项目组和广大的中国建筑业企业提供技术支持,希望中国建筑业企业通过培训、咨询、评价、报告等专业手段提升融入海外市场的能力,更好的参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工程建设。
图丨中国建筑业协会发布《建筑业企业社会责任评价标准》T/CCIAT 0002-2018
3、绿色建筑认证或评价
针对建筑开展的绿色建筑认证,确认建设项目满足相关标准和要求的符合程度,对于建设节能低碳、绿色生态、集约高效的建筑用能体系,推动住房和城乡建设领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现绿色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战略意义。当前,我国绿色建筑认证或评价方面,较多开展美国的LEED认证和我国自主研发推行的绿色建筑评价,美国LEED认证体系是美国绿色建筑委员会(USGBC)建立并推行的绿色建筑评估体系,2003年进入中国建筑市场,2004年开始有项目注册,2005年科技部节能示范楼成为中国第一个获LEED认证的绿色建筑,2007年认证建筑的数目发生飞跃,2008-2010年呈现阶跃式增长,并于2010年起趋于稳定。该体系采用四级认证体系即认证级、银级、金级和铂金级,截至2017年10月,中国累计获得LEED认证项目数量1146个,位居全球第二位。
为了推进绿色建筑的发展,我国相关部门陆续出台了一系列相关的办法和规范文件,2006年6月1日,我国借鉴美国LEED等标准提出首部广泛适用于各类建筑的认证体系《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 50378-2006,我国从2008年正式开始相关评价工作,采用三级认证体系即一星级、二星级和三星级,据统计,截止到2015年底,通过评价获得证书的项目大约有3000余个。
三、四十年扬帆起航——建筑业认证认可发展趋势与展望
纵观改革开放40年来的发展,建筑业领域的认证认可取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单一认证到多领域认证的发展过程。在这期间,建筑业紧跟时代步伐,立足国内,对标国际,深刻挖掘、学习先进管理经验和认证模式,在政府推动、企业主导、第三方参与的共同努力下,中国认证认可在建筑业领域取得了显著的成果。然而,在互联网+时代,信息化更新加速,建筑业企业技术创新与应用更加丰富,对于建筑业企业的认证来说,应及时掌握建筑业领域的发展动态。同时认证自身也发生着变化,新的认证技术也在不断发展,认证的发展与建筑业企业发展彼此呼应,才能更好地在发展中相互推动,共同发展。
中国建筑业在改革开放的四十年里收获了高速和惊人的发展。然而,随着我国经济进入由‘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的转型期,建筑领域标准化、信息化、绿色化转型,成为转变发展方式和增长动力的关键。转化应用其他认证类型也是建筑业领域认证发展的方向。如前文提到的“升级版”认证与联盟认证,必将在建筑业认证认可的牢固基础上,推动行业高质量发展。
图丨国家认监委与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正式签署《全面推进住房城乡建设领域认证认可发展的战略合作协议》
依据2017年“第十届世界认可日”活动上,国家认监委与住建部签署的战略合作协议部分内容,两部委将协力推动认证认可助力建筑行业全面质量提升,未来将可能从以下几个方面具体实施:
(1)发展适合住房城乡建设领域、满足行业特定需求的认证制度,按照国家统一的绿色产品认证体系建设要求,重点支持推进绿色建筑产品认证工作;
(2)打造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升级版,全面提高产品、服务和工程建设质量;
(3)共同加强住房城乡建设领域认证认可能力建设,推进认证认可政策研究、人员培训、科技和标准化等工作,提升对住房城乡建设的技术支撑能力;
(4)推动住房城乡建设领域认证认可结果采信,在住房城乡建设领域建设一批高水平的认证公共服务平台,鼓励相关部门采信认证认可结果,运用认证认可手段支持雄安新区建设,服务国家重点工程,支持相关设计、建筑施工、安装单位建立高水平的质量管理体系,优先采购高品质的获证产品;
(5)共同推进认证认可国际合作服务“一带一路”建设,积极与国际认证制度对标,推动我国认证认可证书的国际采信与互认。配合“一带一路”战略,结合海外建设工程,助力我国建筑产品、服务、技术、标准走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