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北京中建协认证中心有限公司官网
搜索类型

产品新闻案例

质量标杆丨质量管理发展简史
时间:2018-07-06 来源:本站
返回列表
前言
在人类的发展过程中,人类从猿人进化为现代人,其与动物区别开来的第一个行动是主动创造生活资料(《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在主动创造生活资料的过程中,人类萌发了质量意识。对事物的认识从数量的多少上升到质的优劣,学会判断和选择更好的生活资料,学会使用和制造生产工具,并且发现手中工具的质量直接影响到是否能满载而归。于是,他们的质量意识日益强烈。人类从此正式开启了漫长的向往质量、追求质量和创造质量之路,也打开了人类文明的发展史。

质量管理简介
质量是一个包含着多种要素的复合概念,难以用一个指标加以量化。质量又是一个变化的概念,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质量标准,其发展受到多重因素的影响。中华民族追求质量的历史源远流长,波澜壮阔 。在中国古代质量发展的历史长河中,一批又一批的优质产品层出不穷,精彩纷呈,至今让人惊叹。曾经有无数的优秀产品成为中华民族的骄傲,被誉为世界奇迹。中国人民创造的精美丝绸和陶瓷等高质量产品从“丝绸之路”穿越欧亚抵达全球各地。高质量为中国古代经济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成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源泉。五千年中华文明,质量自始至终是其重要的内涵、载体和进步的动力。文明因质量的发展前行,因卓越的品质精彩。(质量春秋,赵文斌,中国质检出版社,2015)

然而,质量的发展并非一帆风顺,众多产品的质量是经过一代代人的不停探索才获得突破性进展,经过上千年的积累才取得辉煌成就。质量前进的速度缓慢,在一些历史阶段看不到明显进步甚至出现倒退。如火药是中国四大发明之一,中国古代的火器一度位于世界前列,创造了高质量的火枪火炮,直到明末中国和西方兵器技术发展仍然并驾齐驱,质量和性能不相上下。然而到了清朝康熙末期后,火器质量严重衰退。此外由于统治者实行严格海禁400年,船舶质量也遭受了同样的命运,船舶质量急转直下。19世纪初,清朝还在使用鸟枪和红衣炮,兵器质量和技术落后于西方近二百年,海洋帆船吨位由明初的数千吨减小到几百吨,而西方船舶已经发展到上千吨,大量使用铜铁造船,进入轮船时代,中国与世界的质量差距越拉越大。1840年,中国GDP继续位居世界第一,然而这只不过是一个体质虚弱的胖子,在鸦片战争时期西方列强的舰船利炮前,最终一败涂地。

图丨郑和宝船模型

在中国古代质量发展这条曲折的发展道路上,辉煌与屈辱交错,成功与失败交织,中国古代质量发展的巨大成就让我们欢欣鼓舞,遭遇的挫折与不幸让我们深感痛惜。然而质量发展没有止境,中华民族始终孜孜不倦坚持不懈地追求质量、发展质量,让我们铭记历史教训,以史为鉴,开拓未来,再创质量强国。

中国的质量管理
伴随着人类追求质量的发展史,质量管理也同时在发展。这其中包括市场选择作用造成的制造者自身的质量管理,同时也包括政府对产品质量的监管。

01中国古代质量管理发展历程
在以往关于世界上最古老的原始质量管理起源问题上,国外专家以美国考古学家在中东发现的泥石板上残留的档案记录为依据,该记录记述了公元前429年在中东的巴比伦,阿尔坦克王朝一世第35年由姆拉修开设的工场里,为皇室生产的金戒指上所镶嵌的宝石要保证20年内不会掉下来,否则,工场要赔偿10个“马拉”的银子作为处罚(质量管理源远流长,张海燕,中国技术监督,2000)。

然而,根据近年来我国学者专家对中国古代的质量管理研究,认为我国是世界上最早进行质量管理的国家,远在石器时代,我们的祖先就有了朴素的质量管理思想和意识,当时石器不仅按照不同的功能、用途进行制作,而且对于石器所用的石料进行筛选选择,对加工出来的石器产品还要进行简单的质量检验(浅谈中国古代质量管理,李攀,现代企业,2011)。

殷商时代是中国最早有文字记载可考的朝代,在出土的15万多片甲骨文卜辞中,就有关于手工业生产及其管理情况的记载。此外,殷商时代的制造食物已经专门化,并设有名为“织正”的官职专理其事。从商代都城土木建筑的遗址中,还可以发现当时生产管理的规模和建筑工程质量所达到的程度。这些都为周代到秦汉时期建立的古代质量管理及其制度奠定了基础。(质量管理源远流长,张海燕,中国技术监督,2000)

图丨甲骨文文物

《礼记》记载了周朝对食品交易的规定,这大概是我国历史上最早的关于食品质量的记录:“五谷不分,果实未熟,不粥于市。”意思是五谷与水果不成熟的时候是不允许贩卖的。成书于公元前403年前后的《周礼.考工记》,作为一部官书,是周王朝关于各种器具制作标准及工艺规程的具体规定,其中也有数条是针对生产过程中出现残劣次品不得流通入市面的规定。《考工记》开头就写到“审曲面埶,以饬五材,以辨民器。”所谓“审曲面埶”,就是对当时手工业产品作类型和规定的设计。“以饬五材”,是确定所用的原材料。“以辨民器”,就是对生产出的产品要进行质量检查,合格者才能使用。可以看出,西周对市场上商品的质量是相当重视的,这不仅促进了当时商品经济的发展,而且对后世的质量管理产生了很大影响。(浅谈中国古代质量管理,李攀,现代企业,2011)

秦汉时期以发展官府手工业为主,对私营手工业则大致上采取抑制政策(我国古代政府质量管理体制发展历程研究,程虹、陈昕洲,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6)。在政府主导的生产行为下,政府质量管理在规范度量衡量值的基础上颁布各产品的生产标准其中度量衡三制“度”、“量”、“衡”分别由廷尉、大司农、鸿胪掌治,反映出我国古代对产品质量所做的积极努力。“书同文,车同轨”致使中国文字不断层,铁路现今依然继承古法。先秦《礼记》中“月令”篇,有“物勒工名,以考其诚,工有不当,必行其罪,以究其情。”的记载。其内容是在生产的产品上刻上工匠或工场的名字,并设置了政府中负责质量的官员职位“大工尹”,目的是为了考察质量,如质量不好就要处罚或治罪。

图丨唐代三彩釉陶器

《初学记》卷二七引《范子计然》资料记载表明汉代各地所出产品均存在上、中、下三等价格的差异(浅谈中国古代质量管理,李攀,现代企业,2011),这种差异的产生应当也是按照质量的优劣粗细而定,这种情况并不是个案或者特例,而是非常普遍的了。王莽时,第一次明确了三等价格制度。唐代三贾均市进一步典制化。由市令(市场官员)掌管物价,按商品质量优劣,对物价进行调研、评估,确定三等价格作为市场的指导价和官方买卖的物价依据。

北宋时期,为了加强兵器的质量管理,专设了军器监。军器监派员至各处制作院,指示制作的法式(规格、标准),将制作的优劣分为三等,作为各州制作院官员升降的依据。为了改进兵器质量,军器监集合了各地的优秀工匠,交流经验,提高技术。军器监还对军器的发明创造,采取奖励和推广的办法。这些措施,对提高兵器质量、改造兵器性能起了积极作用,并增加了产量。

南宋时期,为了加强管理,官府让各类商人组成行会,商铺、手工业和其他服务性行业的相关人员必须加入行会,并按行业登记在册,否则就不能从事该行业的经营。商品的质量也由各个行会把关。除行会把关之外,法律也继承唐律的规定,对腐败变质商品销售者予以严惩,但行会的监管职能并不全面,并且小商贩们通常不加入行会,政府和行会对他们的控制就更加有限。

历代封建王朝,对产品都规定了一些成品验收制度和质量不合格后的处罚措施。秦、汉、唐、宋、明、清都以法律形式颁布对产品质量不合格的处罚措施,如笞、没收、罚款和对官吏撤职、降职等处罚规定。

02近代质量管理发展历程
鸦片战争以前,中国沿袭封建王朝的统治,闭关自守,生产方式落后,制造工艺完全凭借工匠的经验,生产则靠“把头”、“行会”管理,鸦片战争以后,由于帝国主义的入侵,虽然西方的管理经验对我国的质量管理有一定的借鉴作用,但那是对工人进行压榨性的管理。(质量管理源远流长,张海燕,中国技术监督,2000)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形成了中国军阀割据的局面,各大军阀、大官僚大力发展军事工业,在全国各地建立了30多家兵器制造厂,当时,因战争需要,要求产品质量好,自此借鉴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质量管理思想、管理经验,在军事工业中出现了质量检验机构和专职检验人员,至此,大约20世纪20年代,中国进入了质量管理的初级阶段,即质量检验阶段。(质量管理源远流长,张海燕,中国技术监督,2000)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由于对军需品的特殊需要,单纯的质量检验不能适应战争的需要。因此美国组织了数理统计专家到国防工业中去解决实际问题,广泛应用数理统计方法进行生产过程的工序控制,产生了非常显著的效果,保证和改善了军工产品的质量。之后将其推广到民用产品之中,给各个公司带来了巨额利润。此为质量管理的第二个阶段——统计质量控制阶段。由于这个阶段过于强调质量控制的统计方法,使人们误认为“质量管理就是统计方法,是统计学家的事情”,因而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质量管理统计方法的普及推广。

五十年代以来,生产力迅速发展,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科学技术和工业生产的发展,对质量要求越来越高。随着市场竞争,尤其国际市场竞争的加剧,各国企业都很重视“产品责任”和“质量保证”问题,仅仅靠质量检验和运用统计方法已难以保证和提高产品质量,在此背景下,“全面质量管理”理论逐步形成。我国的全面质量管理主要是从日本引进的,1978年,北京内燃机总厂与日本小松制作所交流,引进了全面质量管理。北京和其他省市的一些工厂也纷纷开展了试验活动,尤其是同年举行的第一次质量月活动的巨大推动,现代质量管理知识在我国得到了广泛的传播。1979年8月中国质量管理协会在原国家经委和中国科协的指导支持下诞生了,从此,中国走上了全面质量管理的重要历史时期。

世界范围内的质量管理

01手工艺人时代
在欧洲的中世纪,技艺娴熟的手工艺人通常扮演着产品制造者和检验员的双重角色。与顾客直接打交道的“制造者”对于他们的手艺有着高度的自豪感。由师傅、技工和学徒所构成的行会的出现,确保手工艺人得到充分的训练。这种质量保证是非正式的,制造者竭尽全力来确保最终产品的质量。这些做法随着工业革命的到来慢慢消失了,但它们构成了现代质量保证活动的基础。

十八世纪中叶,法国机械工奥诺雷•布朗发明了应用互换性零部件来制造标准步枪的方法。互换性零部件的采用需要对质量进行精心的控制。尽管工匠可以组装定制的产品,但配套零部件的随意组合却无法提供保证,零部件必须按照精心设计的标准来制造。尽管如此,互换性零部件这一概念的价值得到人们的认可,并最终导致工业革命,是质量保证成为生产过程中的一个关键因素。

02二十世纪早期
20世纪80年代是充满变化的十年,也是美国的消费者、产业界和政府的质量意识逐渐提升的十年。全球竞争得加剧、高质量的外国产品在市场上的出现和信息获取方式的增加,促使消费者在购买商品时,更多地考虑产品和服务的质量和价格的合理性。在此情况下,质量越来越被企业所重视,被视为是企业生存的关键。

最终,生产组织建立了独立的质量部门,生产工人与质量保证责任的人为分离 导致工人及其管理者对质量的漠不关心。由于高层管理者将太多的质量责任交给别人,对质量知之甚少,当发生质量危机时,管理者总是手足无措。

贝尔系统是现代工业质量保证史上的先驱者。它于20世纪早期在其西方电气公司成立检验部门以支持贝尔的运营公司。尽管贝尔系统通过大规模检验在质量方面取得显著成效,但质量在提供全国范围的电话服务中所具有的重要性,促使贝尔去研究和开发新的途径。20世纪20年代,西方电气公司检验部门的一些人员被派到贝尔实验室以开发新的检验理论和方法用于维持和改进质量。沃尔特·休哈特、哈罗德·道奇、乔治·爱德华兹、约瑟夫·朱兰和爱德华兹·戴明这些质量保证的先驱者都是这个团队的成员。这些先驱者不仅想出了质量保证这个术语,还开发出许多有用的测量、控制和改进质量的方法。由此,质量成为技术性的专门领域。

由沃尔特·休哈特所带领的西方电气公司的小组是统计质量控制领域的先行者。休哈特创建了控制图,这是一种得到广泛应用的手段,用来诊断生产过程中的质量问题并保证产出的一致性。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军队开始采用统计抽样程序并为供应商订立了严格的标准。这些举措培养出了质量方面的专家,统计质量控制开始广为人知并逐渐被制造业采用。

03第二次世界大战后
从20世纪40年代末到50年代初,美国民用产品的匮乏使得生产成为头等大事。在大多数公司,质量只是专家的领域。质量并非最高管理者的优先事项,他们把这一职责授予质量经理。最高管理者对于质量改进、减少缺陷和失误不感兴趣,他们依靠的是大规模检验。

这一时期,两位美国的咨询专家,朱兰博士和戴明博士,把统计质量控制技术介绍到日本帮助其战后重建。他们把教育的重点放到了最高管理者,在最高管理者的支持下,日本人将质量渗透到整个组织,并建立起持续改进的文化。1951年,为表彰那些符合其严格质量管理准则的个人和公司,日本设立了戴明奖。

日本的质量改进进展缓慢但坚实。经过20年左右的发展,日本产品的质量超过了西方的制造商。二十世纪70年代,日本企业生产的产品大举占领西方市场。从芯片、汽车到美国的钢铁业、家用电器业甚至银行业都受到了冲击,成为全球竞争的牺牲者。美国企业界意识到了这一危机。

04美国质量革命
20世纪80年代是充满变化的十年,也是美国的消费者、产业界和政府的质量意识逐渐提升的十年。全球竞争的加剧、高质量的外国产品在市场上的出现和信息获取方式的增加,促使消费者在购买商品时,更多地考虑产品和服务的质量和价格的合理性。在此情况下,质量越来越被企业所重视,被视为是企业生存的关键。

在这场革命中,爱德华兹·戴明是最具影响力的人物之一。戴明博士在30年前开始帮助日本企业进行变革,但直到80年代,由于日本产品的卓越市场表现,美国的公司才发现戴明基于质量管理方面的重要作用并请求戴明的帮助。卓越的质量日益被视为全球竞争取胜的关键,从而受到高度重视。美国的大部分公司开展了广泛的质量改进活动。

图丨爱德华兹·戴明

随着企业和行业开始重视质量,政府认识到质量对于国家经济的重要作用。1984年美国政府将10月设立为国家质量月。1985年,美国航空航天局设立一项质量和生产优秀奖。1987年,美国国会通过法令设立了马尔科姆·波多里奇国家质量奖 ,这表明国家在质量方面所发挥的领导作用。

从80年代末到90年代中期,人们对质量的热情空前高涨。美国和日本的质量差距逐渐缩小,很多美国公司又重新赢得他们曾经失去的大部分市场。

05从产品质量到全面质量管理
20世纪70年代,通用电气公司的研究小组研究了消费者对通用电气产品线的质量感知。得出结论:质量绝不应仅被视为一个技术领域,应视为一个管理领域。质量问题涉及到企业的方方面面,如设计、营销、生产、人力资源管理、供应商关系管理等。随着企业也逐步认识到质量设计的广泛领域,出现了“全面质量管理(Total Quality Management,TQM)”或者干脆“全面质量”的概念。1992年,9家大企业的主席和CEO及著名大学的商学院和工学院院长及知名咨询专家联袂推出全面质量的定义。宝洁公司给出了更为简洁的定义:全面质量就是组织中的每个成员为了理解、满足并超越顾客的期望而进行的坚决而持续的改进活动。前文中提到,全面质量的概念最早由费根鲍姆提出,经由日本获得极大发展。

06卓越绩效和六西格玛的出现
TQM改变了组织对顾客、人力资源、生产和服务过程的看法。许多企业的最高管理层认识到,所有重要的经营活动都需要与质量原则保持一致,作为一个系统共同发挥作用,并随经营条件和发展方向持续改进。根据此观点,基于产品的质量概念演化为“卓越绩效”,是一种整合组织绩效的管理方法。

20世纪90年代后期,出于保持竞争力和吸取TQM的失败教训的考虑,新的质量改进方法——六西格玛出现了。这是一种以关注顾客和结果导向为特征的业务改进方法。它将许多长期以来证明有效的质量工具和方法整合在一起,注重企业收益和战略目标,因而获得了高层管理者的认同和支持。

走进高质量发展新时代
当前,全球市场及国内外的竞争使得全世界的企业都意识到它们的生存依赖于高质量,高质量更是影响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从世界范围看,各大经济体的腾飞无不依赖于对质量的高度重视。国家对质量的高度重视,促进了整个社会、企业界对质量的高度重视,为经济的持续发展提供了持续的发展动力。

中国已经进入质量时代,质量提升已经是国家战略,也是企业创新、经济转型的必然选择。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提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必须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同时,2017年9月5日颁布的《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开展质量提升行动的指导意见》更是我国质量发展史上首次以党中央、国务院名义出台质量工作的纲领性文件,这必将对我国质量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所有强国,最直接、最主要的衡量标准和追求目标,无疑都是质量。某种意义上说,大国和强国的区别就是质量。质量强则国家强,质量兴则民族兴。
关于中心
中心介绍
30周年大事记
组织机构
中心文化
核心优势
发展历程
资质证书
新闻资讯
公司新闻
通知公告
行业新闻
社会责任评价证书查询
产品与服务
全部产品
线上培训
公开文件
公开披露信息
产品公开文件
行业报告
认证申请
案例展示
30周年专区
案例展示
25周年专区
标杆分享
团队展示
专家展示
优秀审核员
联系我们
联系方式
招聘信息
在线留言
友情链接
版权所有 © 北京中建协认证中心有限公司         ICP09066691
返回上一页

总部电话: (86)010-64750088


中建协认证中心
官方服务号

中建协认证中心
官方订阅号
点击回到页面顶端